前出塞九首其六
《前出 塞九首·其六》概述
《前出塞九首·其六 》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前四句类似于当时的军中作战歌诀, 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 强调部队要强悍, 士气要高昂, 对敌要有方略, 智勇并用。 后四句则是诗人直抒胸臆, 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指出杀人并非战争的最终目的, 重要的是制止敌人的侵犯, 而非追求杀伤力。 这首诗反映出杜甫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也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愿望。
诗歌原文
以下是《前出塞九首·其六》的原文: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歌注释
- 列国: 指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 泛指各国并存的某一时期或各个国家。 有说'立国'。
- 疆: 边界。
- 侵陵: 侵犯、欺凌。
诗歌翻译
以下是《前出塞九首·其六》的翻译:
应当拉开强弓, 应该使用长箭。 射人必先射马, 擒贼要先擒王。 杀人也是有极限的,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略就可以了,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诗歌赏析
《前出塞九首·其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诗中的“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和“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这两句, 形象地阐述了作战策略的重要性, 即要善于抓住关键, 击中要害。 而“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和“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这两句,则是对战争目的的深刻反思, 指出战争不应该仅仅是杀戮, 而应该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主要目的。
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天 宝十载(751年)左右, 也可能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 是杜甫一系列军事题材诗歌中的一篇。 这一时期是唐朝的生长期, 同时也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 朝廷上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 但杜甫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表示出不认同的态度。 杜甫通过这首诗, 讽刺了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政策,并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理性思考。
作者 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汉族, 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以上就是对《前出塞九首·其六》的相关介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