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 春行
原文赏析
《钱塘湖春行》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七言律诗。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赏析内容: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这首诗以“行”字为线索, 从孤山寺起, 至白沙堤终。 首联从大处落笔, 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 第二句是远景。“初平”, 春水初涨, 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 与湖水相连, 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全诗结构严密, 格律严谨, 对仗工整, 语言流畅, 生动自然, 语气平易, 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 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 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 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 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 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 两个地名连用, 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 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 春水初涨, 水面与堤岸齐平, 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 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 先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 燕在舞, 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 莺声婉转, 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 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都写出了初春的蓬勃景象。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由于是早春, 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 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 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 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查看、赏识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调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切实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给人以新颖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只见绿杨荫里, 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 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 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 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心旷而神怡。 以“行缺乏”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 诗人也余兴未阑, 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创作于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 即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 年-846年), 字乐天, 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 河南郑州新郑人,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总结
综上所述,《钱塘湖春行》不仅是一幅描绘西湖春色的美丽画卷, 也是白居易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的抒发。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赞美春天、歌颂自然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