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人日寄杜二拾遗

摘要《人日寄杜二拾遗》概述《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杜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高适与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已经成为了意气相投的朋友,两人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

《人日 寄杜二拾遗》概述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 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杜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高适与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已经成为了意气相投的朋友, 两人又同样落魄不偶。 安史乱起, 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 被赏识, 境遇比杜甫好得多, 曾任淮南节度使, 平定永王璘的叛乱。 乾元二年(759), 出为彭州刺史。 同年年底, 杜甫流离转徙, 到达成都, 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 上元元年(760), 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 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 高适写了这首诗, 寄到成都草堂。

诗歌内容及赏析

首段: 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题诗寄草堂”, 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 汉魏以后, 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 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 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 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 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遥怜故人思故乡”, “遥怜”的“怜”, 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 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 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 春天到时, 柳叶萌芽, 梅花盛开, 应该是令人愉悦的, 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 总是容易撩动乡愁, 而使人“不忍见”, 一见就“断肠”, 感情不能自己了。

中段: 身在远藩无所预

“身在远藩无所预”, “预”是参与朝政之意。 尽管如此, 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 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 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 当时, 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 即就蜀中局势而言, 也并不平静, 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 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 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

尾段: 一卧东山三十春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这种“愧”, 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 相知之深。 这首诗, 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 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 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 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诗歌的艺术特点

《人日寄杜二拾遗》以其 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 高适的诗歌风格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二句, 但言浅情真, 易于理解。

结语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 它不仅表达了高适对杜甫的深深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内容, 成为了高适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