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三卢纶
卢纶《 塞下曲·其三》概述
《塞下曲·其三》是 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军事题材的边塞诗。 这首诗描绘了将军在雪夜准备率领轻骑兵追击敌人的场景, 展现了将军的英勇气概和边疆战士的英勇精神。 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得出的关于这首诗的一些详细信息:
诗作背景
卢纶(739年-799年), 字允言, 是河中蒲县(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的后人, 唐代诗人, 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在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 但由于遇到战乱, 未能考中。 这首诗是在他的人生和仕途都不顺利的时候所作, 可能与他曾经在军营中担任过幕府中的元帅判官的经历有关。
诗文内容
《塞下曲·其三》全诗如下: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诗意解释
《塞下曲·其三》的诗意解释如下: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 箭, 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 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诗文赏析
《塞下曲·其三》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组诗共六首, 这是其中的一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 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 雄壮豪放, 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读后令人振奋。
诗的前两句“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运用了象征手法, 通过描绘将军的装备来体现他的勇猛和力量。 鹫鸟的羽毛制成的箭和燕尾形的旗帜都是边疆战士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后两句“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则展示了将军的威严和士兵的团结。 将军独自一人宣布新的命令, 而千营的士兵则一同响应, 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 但通过读诗, 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 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 雁飞而且高。 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 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 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 而宿雁惊飞, 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单于夜遁逃”, 敌人夜间行动, 应当有各种可能。 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 读诗至此, 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 诗句语气肯定, 判断明确, 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 足令读者为之振奋, 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 发一惊采。 敌酋遁去, 我军纵兵追擒, 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 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 只须少量“轻骑”追剿。 便可手到擒来。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大雪满弓刀”一句, 又发惊采, 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 在茫茫的夜色中, 在洁白的雪地上, 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 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
作者生平
卢纶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 他在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 但因战乱未能考中;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后来在大历六年, 经宰相元载举荐, 授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 秘书省校书郎, 升监察御史。 他还曾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然而由于元载、王缙获罪, 他也受到了牵连。
综上所述,《塞下曲·其三》是卢纶描写边疆战士英勇精神的一首诗, 通过对将军装备和军队反应的描绘, 展现了唐朝边防军队的力量和决心。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 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