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广雅中学事件(广雅中学学费多少钱)

摘要作者叶曙明光绪年间,广东的教育文化,盛极一时。一位学政官员在广东考察之后,向德宗皇帝报告“文风自以广州、肇庆两府为最优,而广州又以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新会为尤胜;肇庆则高要、四会、开平、

作者:叶曙明

光绪年间,广东的教育文化,盛极一时。一位学政官员在广东考察之后,向德宗皇帝报告:“文风自以广州、肇庆两府为最优,而广州又以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新会为尤胜;肇庆则高要、四会、开平、鹤山数县为佳,新兴、阳春则稍次之;罗定州士风最为谨饬,经学词章,亦俱可观;连州人才颇多超拔;韶州人物既皆儒雅,而曲江、英德两县尤多出色之才,南雄文笔类多深挚。”(《光绪朝东华录》)


张之洞

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作为一名洋务派大臣,他大力倡导“以工为体,以商为用”,在广东开办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缫丝局、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又黄华乡(今黄华路)兴建银元局(后来改称广东钱局),模仿香港铜仙,铸造铜币,以救钱荒。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机器币”之始。

而在文化精神层面,张之洞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在《劝学篇》一书中,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立场。他高度肯定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他说:“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孔子集千圣,等百王,参天地,赞化育,岂迂陋无用之老儒,如盗跖所讥、墨翟所非者哉?”

张之洞被历史学家尊为晚清伟大的政治家与教育家,乃实至名归。同治八年(1869)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经心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在四川创办尊经书院;光绪八年(1882)在山西创设令德堂。张之洞对广州文教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办了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的冠冕楼和百岁桥


广雅书院藏书楼一一冠冕楼


广雅书局设在南园(今文德南路),至于广雅书院设在哪里,张之洞费尽心思,而奔走出力最多的是梁鼎芬。

光绪六年(1880)梁鼎芬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1883)授编修。本来仕途一片光明,但光绪十年(1884)他却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上疏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后,签订辱国条约,犯了六大可杀之罪。慈禧“慈颜大怒”,把他连降五级,任太常寺司乐,成为绝无仅有的“从九品翰林”。梁鼎芬当时才26岁,血气方刚,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的小印,卷起包袱,一声长啸吾去也。

梁鼎芬回到广东后,曾执掌端溪书院。张之洞看中了他的才学,延入幕中,开始了一段长达15年的宾主关系。广雅书院是他们合力举办的一件大事。张之洞有一封致梁鼎芬的长函,详细探讨如何选择院址。他请梁鼎芬出任第一任山长,在选择院址时,把梁鼎芬“不欲居繁嚣之地”的性情,也考虑到了。细节之处,益显“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的张之洞,对士大夫呵护关怀,无微不至。这封信后来由中山郑彼岸收藏,1950年代文史家黄良在征得郑氏同意后,抄录发表。

张之洞在信中提出了三个地点,一是西樵山,一是肇庆,一是广州。因为梁鼎芬不欲居繁嚣之地,所以西樵山是首选,“闻其山水幽胜,又多前代名贤所居,去省亦不甚远,在不喧不寂之间,必为主讲所乐,亦为诸生所便”。张之洞两次派人到当地勘察,可惜当时西樵山匪患严重,治安不宁,最终被张之洞否决了。

在肇庆于广州之间,张之洞倾向于广州。他在信中详细解释自己的理由:“平地创建,肇庆不如省会为例,就近应试便于士子。一、取友多;二、买书易;三、兼可应粤秀、越华课以恤寒士;四、此书院至考时文,然今日诸生不令兼举业势有所难,本衙门驻省,便于照料鼓舞;五、肇庆水隘狭斗急,不如省会广博、气势雄伟,人才士气可得江山之助;六、其说颇为中理,于是定省会择地之议。”

既定于广州,张之洞又对广州各地进行认真考察,列举了海山仙馆、漱珠冈、小蓬仙馆、大东门外某庭园、大北门外山地、泮塘北之南岸村等几个候选地点,从风水、交通、建造成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逐一分析利弊。一所书院的选址,在张之洞心目中,竟如此重要,令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曾说自己到广州几个月便“寢食并废,烛武之精亡矣”,可知不是夸张之词。

这封信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它反映出先哲们对办教育一丝不苟的态度,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幅晚清广州的山水形势图,读来别有一番兴替之慨。

张之洞从闱姓舞弊罚款中,拨出一部分在西村兴建书院,为两省诸生肄业之所。汉代陆贾出使广州,说服赵佗归汉,他从增埗河登陆,在西场留有一个“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地”的遗迹,离书院便只有几步的距离。


梁鼎芬


光绪十三年(1887)书院建成,命名为“广雅”,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的意思。张之洞上奏皇帝,请为广雅书院颁匾额。他在奏折中陈述自己办书院的宗旨:“臣设立书院之举,窃欲鼓舞士类,维持世风。上者阐明圣道,砥砺名节,博古通今,明习时务,期于体用兼备,储为国家桢干之才,次者亦能圭璧饬躬,恂恂乡党,不染浮嚣近利习气,是以淑身化俗。”(《请颁广雅书院扁额折》)

广雅书院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四面有围墙环绕,内分斋、巷二十,东廊十巷,西廊十巷。书院中轴五进,一进大门,二进山长楼,三进礼堂,四进经正无邪堂,五进冠冕楼。冠冕楼是图书馆,藏有经、史、子、集图书三万余册,为广东书院之冠;又筑亭台池沼、林木山石以为游息之所,及院长住斋。院内还有清佳堂、经书堂、莲韬馆、一篑亭等建筑,杨柳依依,绿烟深邃,颇有花木亭榭之胜。外引小北江水环绕左右,直通院内。并建濂溪祠祀周敦颐;又建岭学祠祀历代名贤有功于两广文教及历年院长品学优足式者。在三进礼堂的中楹帖为张之洞所题: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礼堂前楹帖:“余亦淡宕人,闲时不肯入官府;名岂文章著,诸君何以答升平”(叶衍兰题)。礼堂后楹帖:“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过则相规,善则相劝;当秀才,即以天下自任,处为名士,出为名臣”(吴大澄题)。

四进经正无邪堂的前楹帖:“同学尽知名士,不远数千里而来,讲贯切磋,实为两粤英才渊薮;置身做何等人,愿闻二三子之志,文章勋业,须用六经根柢功夫”(吴大澄题)。后楹帖也是张之洞所题:“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相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同造圣贤”。


外国人在广雅书院


当时学海堂、菊坡精舍有课程而无斋舍,不能容纳更多学生,而广雅书院有斋舍两百多间,可供广东、广西两省各选举贡生、监生百人入院肄业。广东肄业生居东巷,广西生居西巷。另总督署拨出十万两公帑,存在汇丰银行生息,作为广雅书院的经费。

张之洞亲自给书院制订学规,对诸生的日常操行,定下严格规定,每日必须早起,入夜不得外出,不得容人留宿,禁止赌博、醉酒、吸食洋烟,不得干预词讼、造言诋讪,不得恃才傲物、诋毁先儒、轻慢官师、忌嫉同学、党同伐异、嬉荒惰废等。生徒的肄业期,以三年为小成,九年为大成,即九年为最后期限。广府正课生的膏火银有五两,肇庆、惠州府六两,其他各属七两。在当时,这足以令其他书院的生徒艳羡不已。但如果虚应故事而不住院的、告假逾三个月的、官师考课不告假而旷课的,则要扣除膏火银。

广雅书院的课程,分为经、史、理、文四科,兼习舆地、历算等实学。经学以能通大义为主,不取琐细;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泛;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词章要求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靡。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其大旨以博约兼资,文行并美为要。无论从学校管理,还是从课程设置看,广雅书院都已具有现代学堂的雏形。

梁鼎芬为首任山长,其下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分校,分别由黄涛、林国赓、马贞榆、黄绍昌执掌。分校之外有监院两员,分管东西二斋,执行训导任务。监院之下设斋长,由品学兼优的生徒担任。书院时代,历任山长有梁鼎芬、朱一新、廖廷相、邓蓉镜、丁仁长四人。


广雅书院图书馆


考课也分官课与斋课两种。每月初一,山长亲自登坛,检查诸生的功课簿,如有疑问,可以在堂上解答,也可以过后用书面解答。朱一新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山长,他写过一本《无邪堂答问》的书,记录他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可以看到书院的学习内容相当广泛,从黑龙江边防,到新疆形势,从明儒学案,到汉书食货志,从论语义疏真伪,到史记体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性格陶冶、做人道理,无不涉及。

书院不仅讲授学理,更注重培养人的品行。以人德上达天德,以天德贞定人德,最终完成其人性、人格、人文的大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理想。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离开广州。但他一直念念不忘广雅书院,还经常写信询问办学情况。这份深切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的垂暮之年,至死方休。张之洞在一封给广雅分校几位掌教师儒的信中,谆谆嘱咐:“著袂以来,倏已逾岁,每怀雅度,未之或忘。书院创始不易,收效甚长,唯望互为维持,俾高材生接迹其中,蔚为时彦,则诚东西两省之幸。区区之怀,亦藉以稍释矣。”(《致广雅书院分校马季立、黄子鹏、林子飏、黄芑香》)

在推行新式教育的改革中,广雅书院也是领先全国的。张之洞在《劝学篇》里,就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主张。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广总督谭钟麟、巡抚陆传霖、学政张百熙遵令改革书院,奏办广西学堂,附设在广雅书院内,改为两广大学堂,由廖廷相负责兼办,学科则改为国文、英文、数学三科,聘请潘应祺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曹粲三担任英文教学工作。初次招生100名,成绩优异者拟派往外国留学。

这是晚清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牵动着万千学子之心。

光绪三十二年(1906),梁鼎芬升任湖北按察使。他在广州的故居葵霜阁,就在今中山四路的榨粉街内。他在自己家中办了广州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梁祠图书馆,向广州各学堂的学生开放,还制订了《梁祠图书馆章程》,分为观书、钞书、借书、读书、捐书五约,十分规范。所以他的葵霜阁在读书人中,颇负盛名。

宣统元年(1909),张之洞在北京逝世。梁鼎芬亲自扶柩至张之洞老家南皮,沿途痛哭不已,声震云天。他有一副挽联,悼念这位广雅书院的创办者:

为学通汉宋,为政贯中西,一代大师成相业

其心质鬼神,其才兼文武,九州公论在人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雅书院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广东省第一中学,1935年改为广雅中学,1969年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1978年复名为广东广雅中学至今。广雅校园里一直保存着张之洞书《许君说文解字序》、吴大澄书《郑君六艺论》、李文田书《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汪鸣銮书《程子四箴》《广雅书院学规》《两广总督张之洞请领御书扁额折》《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奏折》等清代碑刻,十分珍贵。

然而,文革破四旧时,广雅中学的红卫兵把学校里的张之洞亭、张之洞的碑全部砸烂。他们还把广雅中学一批他们认为有问题的老师全部抓起来,不让回家,关押在科学馆里头。甚至和北京101中的红卫兵在课堂里私设刑堂,拷打他们认为是牛鬼蛇神的人。斯文扫地,文化受辱。百年名校,竟有这一段伤心往事,令人唏嘘不已。

流年似水,岁序更新。今天广雅中学内那棵两百多年高龄的老樟树,依然苍劲挺拔;百岁山长楼、冠冕楼、百岁桥、湖心亭,也一如往昔,守望着一季一季地成长的青葱幼苗。瓦印上刻有“广雅书院”字样的围墙,历百年风霜而不倒。2002年,广雅书院成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中学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蒙元大军是如何夷平广州城的

阿丽,这个女人好凄凉(依慈)

记忆深处的东风路

海珠石:千年明珠沉江底(叶曙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书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