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登幽州台歌古诗

摘要《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登幽州台歌》全诗原文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悠悠:形容时间的久

《登幽 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 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原文

《登幽州台歌》全诗原文如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 怆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4. :古时指眼泪。

翻译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如下:

往前看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望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此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但为武则天所冷落,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 少谋略。 次年兵败, 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 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 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 放眼于历史的长河, 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 人生匆匆, 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 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 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 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 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 深感人生短暂, 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 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 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 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 ”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 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 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 画面顿时神韵飞动。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都有很高的评价。 黄周星评论此诗说: “胸中自有万古, 眼底更无一人。 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 真可以泣鬼。”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悦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