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临江仙夜归临皋

摘要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表达了作者在经历宦海沉浮后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下是该词的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

临江仙 ·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 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 表达了作者在经历宦海沉浮后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该词的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 临江仙: 词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 后用作词牌。
  • 东坡: 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 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 听江声: 苏轼寓居临皋, 在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 营营: 周旋、忙碌, 内心躁急之状, 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 夜阑:夜尽。

翻译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 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深遗憾身在宦途, 我已身不由己。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 夜深风静, 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 在烟波江湖中了却馀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 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 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 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 “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 再一个“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 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 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 是全词枢纽。 “何时忘却营营”, 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 抱汝生, 无使汝思虑营营”。 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 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以议论为词, 化用哲学语言入词, 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 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 正如前人所说。 词人静夜沉思, 豁然有悟, 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 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毅纹平”,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这首词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并且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夕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