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 钱穆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职,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以下是这首词的全 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 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 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尊同:樽)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 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人生就是座旅店, 我也是匆匆过客。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 创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 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 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 苏轼在朝廷任职,钱穆父也为中书舍人, 两人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 都门帐饮时, 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 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 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 可情谊弥坚, 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难得的是, 词人在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的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下片切入正题, 写月夜与友人分别, 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旷之思。其以思想活动为线索, 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 情谊深厚, 怀恋足珍。 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 双方意绪契合, 词中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 写得可谓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 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 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 所以以此词赠行。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 “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 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总结
《临江仙·送钱穆父》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词作, 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 通过与友人的离别, 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展现了他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夕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