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摘要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背景和情感背景介绍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背景是在唐朝时期,具体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在这段时间里,刘长卿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而灵澈上人则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的背景和情感

背景介绍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背景是在唐朝时期, 具体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在这段时间里,刘长卿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 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而灵澈上人则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 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情感表达

在这首诗中, 刘长卿表达了对友人灵澈离别时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虽官场失意却能闲适淡泊的情怀。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 展现了诗人对灵澈的深厚情意和灵澈清寂的风度。

诗歌内容

《送灵澈上人》全诗共四句, 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 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 诗中写道: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这里, “苍苍竹林寺”指的是深青色的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意味着远处寺庙的钟声在黄昏时分回荡。后两句“荷笠带斜 阳, 青山独归远”则描绘了灵澈上人背着斗笠, 披着夕阳的余晖, 独自向青山走去,渐渐远去的画面。

诗歌特色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其纯为写景, 恍如图画, 被赞为诗中有画的佳作。 刘长卿通过叠词如“苍苍”、“杳杳”等, 以及对颜色和声音的描写, 创造了深远的意境。 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 整体闲散淡远,淳朴清幽, 语言凝练, 构思精巧。

诗歌影响

《送灵澈上人》被视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之一,它不仅因其美丽的景色描绘而受到赞赏, 还因为其中蕴含的深情厚谊和诗人的人生哲理而备受推崇。 方回评价刘长卿的诗“细淡而不显焕”, 方东树则认为其诗“多兴在象外”,这些评价反映了该诗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