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破山寺后禅院古诗

摘要《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描写了清晨进入破山寺后禅院的情景,展现了山林、水潭、花木和钟磬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其翻译和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 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描写了清晨进入破山寺后禅院的情景, 展现了山林、水潭、花木和钟磬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其翻译和赏析。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翻译

清晨, 我步入古老的寺庙, 初升的阳光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禅房周围花木繁茂。
山间的风光愉悦了鸟儿的性情, 水潭的倒影使人心中宁静。
此时此刻, 万物的声音都寂静下来, 只能听到钟磬的声音在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 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 进入兴福寺, 旭日初升, 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 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 走到幽深的后院, 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 使诗人惊叹, 陶醉, 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 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 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 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 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 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 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 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 摆脱尘世一切烦恼, 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 只有钟磬之音, 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 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 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 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 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 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 朴实地写景抒情, 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 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 却寻野径, 百里之外, 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 其兴僻, 佳句辄来, 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 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 然后体会诗的旨趣, 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 因此, 诗中佳句, 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 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 也如诗的构思一样, 工于造意, 妙在言外。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 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 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 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 但风格闲雅清警, 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 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 寺指兴福寺, 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 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 笔调古朴, 描写省净, 兴象深微, 意境浑融, 艺术上相当完整, 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