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 疾的一首经典作品。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学才华, 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复兴的壮志和对友人陈亮(陈同甫)的深厚情谊。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析和赏析。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酒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把烤肉分给部下, 乐队演奏着塞外的歌曲, 秋天的战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驰, 弓箭如霹雳般射出。 完成了君王统一天下的大业, 赢得了生前和死后的名声。 只可惜现在已是满头白发。
注释
- 醉里挑灯看剑: 醉酒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表达了词人即使在醉酒状态下也不忘抗敌的决心。
- 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指的是牛, 这里泛指酒食。 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烤肉分给部下。
- 五十弦翻塞外声: 五十弦指的是乐器, 这里代指音乐。 翻塞外声意思是演奏着塞外的歌曲。
- 沙场秋点兵: 沙场指的是战场, 秋点兵意思是秋天的战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
- 马作的卢飞快: 的卢是传说中的一种快马, 这里形容战马飞驰的速度。
- 弓如霹雳弦惊: 弓箭如霹雳般射出, 形容弓箭的威力。
- 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了君王统一天下的大业。
-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现在已是满头白发, 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伤。
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 形象的描绘, 展现了词人辛弃疾对国家复兴的壮志和对友人陈亮的深厚情谊。 词的上片描写了军营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 充满了豪情壮志;下片则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伤。
上片
上片主要描写了 军营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 词人通过“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 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醉酒中依然不忘抗敌的决心, 梦中回到军营, 听到连绵不断的号角声, 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军营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 展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操练的情景, 充满了豪情壮志。
下片
下片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伤。 词人通过“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 生动地描绘了战马飞驰和弓箭射出的场景, 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复兴的壮志和对友人陈亮的深厚情谊。“可怜白发生”这一句则表达了 词人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 饶)之时。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 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 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 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 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 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总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生动的语言 和形象的描绘, 展现了词人辛弃疾对国家复兴的壮志和对友人陈亮的深厚情谊。 词的上片描写了军营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 充满了豪情壮志;下片则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伤。 这首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