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一中官方网站(平潭一中贴吧)

7月13日晚上,应平潭一中创新与实践中心邀请,我校七七届校友,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学科带头人、全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区科协陈敬文老师到我校的创新与实践中心指导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出席了创新与实践中心的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会。郑祯惠副校长、创新与实践中心全体辅导老师及五科奥赛组长与会,会议由教科室林国清副主任主持。
创新实践,彰显特色

会上,郑祯惠副校长以《以创新实践为路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为题介绍了我校创新与实践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他重点介绍了我校“创新与实践”的办学特色和“为学生立德求知提供平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郑副校长指出,为了践行“创新与实践”办学特色之路,学校从实际出发,围绕办学理念,创建创新与实践中心,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体育、艺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聚焦核心素养,践行五育并举,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学教互动,知行合一。
郑副校长还从我校创新与实践中心的团队建设、成员架构、活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科技比赛成果等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大家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为保障创新与实践中心科技教育顺利开展,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配置设备,建设专用科技活动室,优化了活动条件。同时,郑副校长强调,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各级各类比赛都被迫取消,我校创新与实践中心仍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从实际出发,举办校级规模的活动、比赛,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生活。郑副校长希望,创新与实践中心的全体辅导员在回顾与总结一学期的各项工作时,能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确保及促进暑假与下学期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百年学府,“新”火相传

在认真听取郑副校长的工作介绍后,陈敬文副主席对一中创新与实践中心的科技教育工作,以及在建设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身为一中校友,陈副主席认为,一中一路走来,办学特色始终鲜明。
忆及自己在母校一中的成长历程,陈老师特别提到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长征组歌”音乐会活动,以及班主任留在他印象中的“三个镜头”:组织学生在学校礼堂(现城北小学礼堂)底下建沼气池、为了解决“平潭是否有铁矿石”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到莲花山上探寻矿石、召集大家为土地测PH值,解开有些土地不长水稻的谜团……岁月已然无声,成长依旧有迹,学校的活动,激发了他的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他的精神食粮,甚至影响他的职业生涯;老师润物无声的熏陶、引导让他感受到了教育的内在光华,对他教育管理方法、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陈副主席认为,一个老师、一所学校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力会恒久存在,所以学校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多出好的举措,搭建更多平台,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受益一辈子。他指出,一中现在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就得益于优良传统的延续和不断发展壮大,他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让文化得以传承与生长。
“新新”之火,可以燎原

一中的“创新与实践”的文化代代相传,一代代的一中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创新与实践”文化不断发展壮大。陈副主席以“六有一成”肯定了我校创新与实践中心近几年的发展,即:有目标、有机制、有保障、有策略、有路径、有模式,成体系。
陈副主席认为,现在一中创新与实践中心的基本架构已经成型,十多个工作室涉及多个科技创新领域,涵盖广泛。他指出,平潭一中的创新与实践中心,于2010年创建至今,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长轨迹清晰,这得益于校领导以扎实的办事风格,对中心发展做出全面设计,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量力而行,不虚夸、不冒进,不断夯实基础,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使学校的科技教育成绩逐年提升。同时,他建议我校的创新与实践中心要以重点项目、学科竞赛为抓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打通创新人才的培养通道,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挖掘更多科技创新的好苗子,并促进其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陈副主席提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他建议我校的创新与实践中心的辅导员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列为重点,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并运用在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同时,他建议,在实践与科技创新之间要形成链接,在实践中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融入其中,实现创新思维、创新文化和实践的联通、转化。
脚踏实地,延伸价值

会议最后,陈副主席与我校创新与实践中心的辅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他耐心地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陈副主席认为,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只要觉得一件事有意义,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家。他鼓励老师们,当自己提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观点、想法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到底,创造机会去实现它,并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指出,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在用心研究、总结、提炼的过程中会不断享受到其中的快乐,让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观点形成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鼓励老师们,要跳出生活的庸常、跳出思维的窠臼,合理安排时间,在科技教育的工作上多做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不断得以延伸。
来源:平潭第一中学
05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