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 过横塘路”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 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北宋词人贺铸的一首词《青玉案》的开篇句。 整首词原文如下: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翻译
该词的翻译较为复杂, 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根据不同的翻译版本, 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以下是一个参考翻译:
轻移莲步从横塘前匆匆走过,
只能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正是青春年华时候,
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
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
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
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
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
就像烟雨一川青草,
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
梅子黄时的雨水, 无边无际。
赏析
《青玉案》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作者退隐横塘, 壮志难伸, 故借美人迟暮, 盛年不偶, 写自己的不为世用。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 景, 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本片尤以结句著称, 用烟草风絮梅雨等三种景物, 将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 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 而且运用了复合之比, 超迈前人。
此外, 《青玉案》在格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该词牌名出自汉代张衡的《四愁诗》, 六十七字, 前后阕各五仄韵。 具体定格如下所示: 定格上阕: +―+|――|(韵)|+|(豆)――|(韵)||―――||(韵)+――|(句)+―+|(韵)+|―― |(韵)下阕: +―+|――|(韵)+|――|―|(韵)||―――||(韵)+――|(句)+―+|(韵)+|――|( 韵)。 这种格律使得这首词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 “凌波不过横塘路”不仅是一句诗词,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无奈, 以及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夕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