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摘要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诗歌原文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唐代)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诗歌翻译及赏析翻译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赏析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

岭上逢 久别者又别

诗歌原文 岭上逢久 别者又别
权德舆(唐代)
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诗歌翻译及赏析

翻译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
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
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赏析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 通篇淡淡着笔, 不作雕饰, 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 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 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 双方也许并非挚友。 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 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 “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 然而, 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 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 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 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 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 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 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征路偶然重逢, 又即将驱马作别。 马首所向, 是莽莽的群山万壑, 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 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 千峰无语立斜阳, 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 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 马首所向, 千峰耸立, 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 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 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 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 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 它使人联想到, 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 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 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 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 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 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 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 第四句则宕开写景, 以景结情, 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 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 可以说, 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 是一种“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详,“久别者”是谁也难以确切考 证。从诗意看, 这是诗人与十年未见的故人重逢后又要分别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介绍
权德舆( 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 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 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权德舆掌诰九年, 三知贡举, 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以上信息均基于网络搜索结果整理得出,请注意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夕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