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唐戴叔伦
塞上曲 - 戴叔伦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戴叔 伦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表达了诗人对边疆防卫和民族关系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关于《塞上曲》的一些详细信息:
诗歌创作背景
戴叔伦(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 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 他的祖父戴修誉和他的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生活的时期, 是唐代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阶段。 尽管他出仕为官, 官运亨通, 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归隐山林的道路。
诗歌内容
《塞上曲》共有两首 , 以下是第二首的全文及其翻译:
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翻译: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伦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感和英雄主义气概。 他通过描绘大唐军队的雄伟阵容和对敌人的蔑视, 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诗中的“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一句, 更是表达了诗人宁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也不愿活着退回家园的豪迈之情。
诗歌特色
戴叔伦的《塞上曲》和其他边塞诗不同之处在于, 他不仅仅歌颂战争的胜利, 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他认为, 真正的爱国人士应该以必死信念战胜敌人, 而不是想着生还回国。 这种思想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为深邃的意义和感染力。
结论
总的来说 ,《塞上曲》是戴叔伦表达其对国家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诗篇之一。 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边疆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关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在唐代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